信息社會50人論壇將Web3.0列為2022年信息社會十件大事之一,想一想是很有道理的。Web3.0正成為2022年互聯網新熱點。隨著周星馳在社交賬號發布Web3.0人才招募令,Web3.0熱開始向社會漫延。Web3.0隨之也從一個專業概念,變成大眾概念。不過,大眾化也可能使事情變得膚淺化,為此需要了解Web3.0的深義。
為什么需要了解Web3.0的深義呢?因為事實已反復證明,積極擁抱新概念的,第一批往往是技術人員,第二批一定是騙子,第三批才是媒體和大眾。因此不了解新概念的底細,往往會成為入局的開始。Web3.0就是這樣。Web3.0一開始被描述為運行在“區塊鏈”技術之上的“去中心化”的互聯網。但大眾接觸時,已變成了這樣:說Web3.0 “主要與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加密貨幣以及非同質化代幣有關”(維基百科)。沒錯,騙子經常出沒于炒幣這個領域。它們象蝗蟲一樣,吃光上一個新概念的田,就會飛向下一個新概念的地。單純從字眼上看,這一描述也沒出Web3.0范圍。但如果你不是專搞這一行的,而且真信了,那節奏已被帶偏了。就象明年將興起的數字藏品,過幾個月一定會被炒幣一族帶偏一樣。
大眾如何準確地理解Web3.0呢?不妨聽聽不參雜利益的第三方的定義。例如信息社會50人論壇的描述是:
“Web3.0網站內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網站相關信息進行交互,能通過第三方信息平臺同時對多家網站的信息進行整合使用;用戶在互聯網上擁有自己的數據,并能在不同網站上使用。”用熱門概念通俗地解釋,這相當于說,Web模式正從“以資本為中心”,向“以人民(網民)為中心”轉變。
這就是Web3.0的深義所在。
“以資本為中心”,在此針對的是Web1.0、Web2.0,都是以平臺為中心的。例如Web2.0的數據掌控權在平臺方手中,用戶不得不放棄對自身數據的掌控,才能參與應用;而且對自身信息產生的利益沒有分成機會,且不同平臺間關于自己的數據,不能由自己作主打通使用。
為什么說Web3.0的要點在“以人民(網民)為中心”?因為這里引進了歐盟GDPR中的數據可攜帶權概念。Web3.0為用戶提供了數據“自由遷徙”的可能。比如你在某平臺發布的任何內容,可以隨時帶到其他任何平臺(用瀏覽器即可),不需要下載也不用擔心平臺會刪除你的內容而找不到。因為下個應用可直接訪問開放協議的數據連接用戶,數據不屬于服務提供方。這就好比你的病歷由你攜帶,由你決定展示給哪個醫院的哪個大夫;而不是把你的病歷扣在醫院,你與其他醫院大夫都不能看。這就是所謂從資本為中心,變為人民為中心。
當然,目前“正派人”對Web3.0的定義也有一個問題,其中的西方、具體來說歐洲大陸法系觀念的味道過重。它強調Web3.0“通過區塊鏈等技術手段使得內容的所有權將歸于個人”。中國和美國的下一步實踐會證明,更平衡的說法應該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應用生態,用戶可以持續擁有內容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信息光擁有而不使用,并不是方向。大方向是使用而非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