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怎么穩增長、創就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我有三點建議。 一是實施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當前,在總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應該主要由政府投資具有外部性和具有擠入效應的項目,恢復居民和企業的信心。這種性質的項目依然很多,例如,把空中的管線埋入地下、改善地下管網、建設公租房等。這些投資遲早要做,越晚做成本越高。這些項目的資金可以由中央財政撥款,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擔。 二是以轉化比較優勢的創新為抓手,落實新發展理念。過去經濟發展主要以GDP為考核指標,地方政府知道怎么作為,F在要求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多個目標兼顧下,各地政府如何推動發展?關鍵在于,創新時必須遵循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唯有如此,各地的產業才能有最大的競爭力,實現最快的發展,從而政府的稅收增加得最多,才有最大的能力來縮小地區、城鄉差距,發展社會事業,實現協調發展。 企業發展的產業有競爭力、利潤高,就有能力和積極性采用綠色的生產技術。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創新發展,必然是開放的,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按照比較優勢創新的發展,還能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讓依靠勞動力獲取收入的群體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在一次分配中實現公平和效率統一,政府也有更多資源在二次分配中進一步促進公平,實現共享的發展。 發展也需要統籌安全,對于可能被卡脖子的先進技術,即使不符合比較優勢,也必須攻關突破,以維護安全。先進技術多為企業所擁有,對于企業而言,卡我國的脖子,至少是“自損八百”的行為,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的企業犧牲自己的利益來為美國做嫁衣裳的意愿不會高;因此,除了由美國企業獨家壟斷的技術,我國必須以舉國體制攻關來確保安全之外,其他進口的高技術需要跟蹤,同時保持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美國對我國形成技術封鎖的圖謀就不易實現。各地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創新,采用新型舉國體制攻關的項目應該由中央統籌并提供資金。 三是了解發展潛力,提振發展信心。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當前理論界一些人對我國發展前景存在片面認知,認為人口紅利消失了、經濟體量大了,發展速度就會慢。實際上,發展快慢取決于有多大的創新潛力和是否將潛力釋放出來。 作為發展中的第一大國,我國在創新上具有后來者優勢和換道超車的優勢。2019年我國人均GDP是美國的22.6%,相當于德國1946年、日本1956年、韓國1985年與美國的差距水平。這三個國家,其后人均GDP維持了16年、每年8%以上的增長。在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第四次工業革命相關的新經濟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依靠人力資源多、國內市場大、產業配套齊全,我國具有當年德國、日本、韓國不具備的換道超車、領跑世界的機遇。 利用好上述優勢,在2035年之前,我國應該仍有年均8%的增長潛力?紤]到少數可能被卡脖子的技術需要用新型舉國體制來攻關、同時要實現“雙碳”和其他社會目標,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在未來10年不難實現6%左右的高質量發展。 首發:《人民政協報》(2023年09月26日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