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開始和學長創業,通過寫軟件賺下人生第一桶金——4000元;到金山軟件十六年耕耘,從「代碼詩人」轉變成「賺錢老板」;再到二次創業喝下小米粥,改變了中國手機行業;
這個傳奇人物,就是雷軍。 如今,小米的創業故事已成經典,但創始人雷軍除了「極致口碑快」的產品思維,在管理上很有一套,尤其是在識人用人上。 據了解,小米公司內部一直保持著極端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甚至沒有設定KPI,在很多大體量的公司看來,這都是不可思議的。 以下內容整理自雷軍公開演講與專訪: 創辦小米 我打算做一個真正的創業者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在到航天部的一個研究所工作了半年,一次展會上我和求伯君結緣,他就勸我一同去創業; 那是1991年,拋棄掉研究所的工作,去一家民營企業,對于普通人來說聽起來不靠譜,但我堅持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心懷夢想。 后來的故事就是我去了金山,在當時我很喜歡寫程序,求伯君寫出了WPS,我也想試一試做出優秀的作品,也許我也能做成求伯君第二。 在第一個16年里,我在金山練習了基本的商業技能;到了后來,我一直在練習一些無形的東西,直到創辦小米。 作為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對周圍的事情要求也非?量。 現在大家看到我的時候,會覺得我很容易合作,很包容;這其實都是我后來學會的,我的骨子里是特別較真的。 這是程序員的基因,在程序員的世界里,只有0和1,對和不對,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難融合。 我告訴自己,眼睛里要能揉沙子,要能以包容的態度和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 當初創辦小米的時候,很多人覺得這個創業的想法很不靠譜。 他們常常會問我三個問題: 你要做手機,你認識供應商的老板嗎?我回答,不認識。 你通過賣手機,認識運營商的老板嗎?我回答,不認識。 你以前做過手機嗎?我回答,不知道。非常尷尬。 創業的第一步就是招人,第一撥我雇了10個工程師,結果到最后,一個人都沒來,挫敗感很強。 而這個中間大概找100個人聊過,其中三分之二都拒絕了。尤其是邀請硬件工程師,特別困難。 我都是親自打電話約他們出來,說:“能不能見個面聊聊,聽聽我這個想法靠不靠譜?” 說實話,在打電話自我推銷這件事情上,我已經有20多年沒關注了。 我也很怕搞砸,面子上過不去,所以我想了個辦法,悄悄干,干砸了也沒人知道,這中間,小米沒有做過大肆的宣傳,如此一來,我的內心也開始輕松一些。 事實最后證明,小米的成績還不錯。 在金山軟件,我是一個管理者的角色,管理了幾千人規模的公司; 所以做小米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要求很簡單——做一個真正的創業者。 這個話聽起來簡單,其實信息量很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不要過度管理一個創業公司。 在一個極高速的時代,一定要想清楚什么東西是最重要的。 我的想法就是,如何簡化管理,甚至我不需要管理。 找人是管理的第一個切入點 從這個問題切入,我開始思考,什么樣的公司不需要管理,什么樣的人不需要管理。 假如找到這么一群人,樹立一個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利益,這個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嗎? 所以我把找人作為管理的第一個切入點,我要找到不需要管理的人。 我總結了幾個特質: 1)首先得能干,有能力 2)要有高度的責任心 在沒有外部激勵的時候,這種責任心能夠確保他把每一個動作執行到位,所以我們對責任心的要求非常高。責任心在簡化流程上起著重大作用。 3)要有強大的自驅力 自驅力是我們理解共同的愿景,大家是一個團隊,在一起干一件什么樣的事情,你是否認同; 這之后,我們利用互聯網的手段,結合股權和期權,在內部形成一個堅毅的利益共同體; 這關系到大家的夢想,也關系到每個人自身的利益,能夠讓大家有效地團結在一起。 志同道合說起來,就是找一群優秀的人志同道合。 在小米創辦的第一年,我們有80%的時間在面試。 有一件事情印象深刻,我曾經找了一個硬件的負責人。那個人資歷很強,為了說服他,一個星期之內我跟他談了5次;每次平均差不多需要10個小時,前前后后談了3個月,一共談了十七八次,終于說服了他。但在最后一刻,我問他,你要多少股份,他說無所謂。那一瞬間,我感到了一絲絕望。 我認為:對股權不在乎的人不會有創業精神。 這件事最后不歡而散,但是我從來不覺得這些時間是被浪費了的。 我們常說人才缺失,為什么沒有人過來,創始人首先應當思考的,就是在找人這件事上,你到底花了多少時間。 找人不是三顧茅廬,是三十次顧茅廬。如果找不到人,首先應該反思一下,找人在自己的時間表里占了多大的比重。 不是找不到人才,只是企業下的功夫不夠。 怎么在初創企業、快速變化的企業里面管好人,首先要找對人。 他要有能力,有高度的責任心和高度的自驅力,找到這樣的人以后,你的管理稍微弱一些,其實也完全沒有問題。 沒有公司找人是件容易的事情,找人和面試人也有一整套方法論,找多了之后你就知道什么人是什么樣的性格; 你需要統計規律,這樣一來,經驗便能復用,到了下一次,你就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判斷這個人是屬于什么類型。 4)相同的價值觀 2015年,我面試了一個公司高管推薦的人,這個高管說這個人非常非常厲害。我面試了之后說,這個人不行。 我大概和這個人聊了一個小時,他的簡歷接近完美,他當時的履歷是啥呢,他接手了一家供應商,接手的時候大概900萬美金一年,四年之后,他把這一家供應商干到了2億美金。 他說了這么一句話,他有能力把稻草變成金條,我聽了之后給了他一句:你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 農民種地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也應該這樣。 他可能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但這不是我們的經營哲學。 打造相對平等的管理氛圍 絕大多數公司互聯網,剖析過后,都會發現很像游擊隊; 小團隊,扁平化,快速反應,快速決策。 這幾個點是互聯網公司能夠做成的關鍵,因此扁平化也是小米追求的,這就使得我們每個合伙人都了解所有的細節,我們也很少用會議、PPT、報告的形式去了解進度。 小米是我們幾位聯合創始人一同分工協作管理的。 我們的周會也很簡單,周一晚上,大家一起吃盒飯,解決協調問題。 我們所堅持的理念就是讓工作盡量簡化,讓創始人們都能夠想明白。 我們提倡的就是去管理化,自己不是老板,就是一線工程師。 傳統公司老板是聽報告的,具體干活的可能是大學畢業三五年的人,是員工,我們不一樣。 在小米早期,按要求,我們找了一篇人,大概一百零幾個。 他們比較典型的形象都是在30歲左右,經驗比較豐富,而且很想做一些偉大的事業,我們就聚集了這樣一批人。 在去管理化的基礎上,我們意圖要打造平等的管理氛圍,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去title。 初期提的去title是什么意思呢?他們只有一個title,叫工程師。 因為如果給一個總監的話,可能另外一個跟他差不多能干的人很有意見,給他一個經理肯定不行。但是如果給他一個總監,那整個辦公室里面全部是總監。 大家都是工程師就不一樣了,能容納更多能干的人。 所以在初期創業的時候,我們刻意混淆了層級,小米在很長時間里面是沒有級別的; 今天,小米是一個兩萬多人的企業,但是在整個集團里面,副總裁以上的管理者只有十三四個人。 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工作氛圍里面,每一個業務單元都具備非常強的主動性。 事實也驗證著,這種方式最后也取得了很多比較很了不起的成績。 到最后,我們想要提拔個別做得很出色的同事,擔任管理崗,還有很多人提出,不需要,現在這樣更好。
后來我說服自己,這個世界,沒有0和1,只有偏0和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