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shigl"><rp id="shigl"></rp></dl><tbody id="shigl"><pre id="shigl"></pre></tbody><th id="shigl"></th>
<progress id="shigl"></progress>
<th id="shigl"></th>

  • <span id="shigl"></span>
      <progress id="shigl"></progress>

      <dd id="shigl"></dd>
      <tbody id="shigl"></tbody>
      [更多專訪]

      超材料太陽帆,啟動星際旅行

      林永青:約翰遜先生,您出版了大約25本圖書,包括科幻小說和非虛構的科普作品,請問您寫這些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促使您投入到關于“太空”的寫作和研究當中?

        約翰遜:首先,謝謝您的采訪,謝謝中國讀者們對我的作品感興趣。我成長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美蘇之間激烈的太空競賽、火箭發射之類的事情深深吸引著我。

             我仍記得電視機里尼爾·阿姆斯特朗踏出的那一小步。后來,我姐姐讓我在周五晚上陪她熬夜看《星際迷航》的重播,這是一部偉大的科幻劇。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希望成為一名科學家,并以某種方式為“人類基地”工作。同時我開始閱讀科普書籍和科幻小說,所以促使我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并致力于幫助年輕人了解科學的,我想應該是人類的航空事業和科幻小說。

        大約20年前,我正在為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工作。逐漸接近職業生涯的中期,我發現自己做過很多關于太空的公開演講和討論,而且經常是在科幻小說的背景下。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我有機會與馬特洛克博士合作,寫了一本關于太空探索的非虛構作品,名為《遠離土地的生活》,是關于利用擬真資源來擴展地外人類文明的。后來,我推出了一本科幻小說,很受歡迎,于是他們開始找我約稿。

             我希望可以給后代留下有價值的東西,記錄下我們對宇宙的驚奇感,以及人類共同合作,探索太空的美好愿景。從科幻小說的角度來看,我的寫作關注大圖景、宇宙奇觀和冒險故事,其動力就來自于我想回報那個年輕的我。

      林永青:您回饋社會,回饋年輕一代的動機令人感動。如今,已知的系外行星數以千億計,“百年星艦”(100 Year Starship)和“突破攝星”(Breakthrough Starshot)等計劃推進了跨星際旅行的想法,冒險進入宇宙,甚至殖民遙遠世界的古老夢想,可能有一天終會成為現實。

      在新書《星際旅行指南》中,您是如何揭示實現這一愿景的可能戰略和技術進展的?

        《星際旅行者指南》(A Traveler’s Guide to the Stars)

        《未來黑科技通史》作者最新力作,中文版擬2024年上市

      《未來黑科技通史》,中資海派出品(2022)

       

        約翰遜:一些科幻小說和大眾媒體在宣揚,我們不可能達到光速之類的觀點,但這只是我們根據目前技術水平所做的猜測。除非我們真正有能力進行星際旅行,一切才會得到解答。

        也許我們會得到某種新的物理理論,使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目前普遍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是,誰知道呢?

              在1992年之前,甚至還沒有科學證據表明在太陽系之外還有行星。

        現在科學家們認為它們的確存在,但過去并不是這樣。人們開始問,我們未來能去到系外行星嗎?我的新書就是在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為將要跨越的遙遠距離做好準備,這對所有人來說都難以想象,因為誰都沒有經歷過星際航行。

             獲得星際旅行所需的能量是一項艱巨的挑戰。火箭不行,大多數火箭都做不到。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技術可以發送一顆通往恒星的火箭,但需要7萬年才能到達最近的恒星,這是不現實的。

        我想在書中概述一下我們對物理學的了解。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千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完成航行?如果我們能開發一些新的推進技術,比如反物質,還有我最喜歡的,激光引擎,可能會讓旅行時間少于1000年,甚至縮短到幾分鐘。

        這很重要,特別是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中國有長城這樣的偉大建筑,你們身邊存在著大約1000年前的東西。因此,也許在1000年的星際旅行后,我們的后代很可能仍會記得這種被稱為無線電的古老技術,并能夠在前往那里時打開它來獲取數據。

             但我們不知道如何設計系統,盡管這在理論上可行,但我們還沒有真正去做。我希望通過我的寫作,可以讓一些人參與這些系統,為我們的孫子或曾孫留下一些線索。

      林永青:謝謝你的分享和建議。一份報告稱,一種由石墨烯和硅制成的鋰離子電池,一次充電可持續一周,充電時間僅為15分鐘。我們了解到,石墨烯材料也是您的研究領域之一。能否向讀者解釋一下,為什么石墨烯被稱作所謂的“萬能新材料”?它的光學、電學屬性有什么特點?或者請描述一下它的一些關鍵的應用領域和場景。

        約翰遜:我很樂意介紹石墨烯,石墨烯材料只包含了一種元素,就是碳元素,是我們最常見的元素,它的特別之處在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所有的碳原子都位于一個平面上,就像一張紙一樣。

        有趣的是它的內部結構,電子層與原子重疊,它們彼此緊密結合。這使得材料中的電子在穿過石墨烯時幾乎沒有阻力,產生的熱量也很少。這就是它驚人的特性,非常適合于做電池材料。除此之外,石墨烯還是一種可用于航天器制造的超強材料。因為它的厚度非常薄,但強度是鋼鐵的300倍。非常不可思議。

        在電子領域,石墨烯的光電性質堪稱完美。在日常生活中,長時間運行一個電子設備,它會產生很多熱量,因為它不是百分之百的導體,電流通過其中的電阻會產生熱量,產生不必要的浪費。你也許聽說過超導體,超導體在傳導電力時沒有浪費,效率是百分之百,這意味著不會損失任何能量,也不會變熱。

        但是,當前研究發現的超導體必須保持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否則它們就不能工作,而當電流通過時,它們又可能會失去超導性質。但是石墨烯,雖然它不是超導的,但它的電阻極小,所以它是各種電氣元件的理想材料。另外還可以用石墨烯做手機后蓋什么的,用石墨烯薄片做成的手機后蓋重量會很輕,而且堅不可摧,你不可能再摔碎它了。

      1. 近地小行星探測 2.對日巡航 3.輕質集成太陽能陣列和天線系統 4.極端超材料太陽帆

      林永青:謝謝,的確非常神奇,讓我們進入下一個問題。太陽帆作為一種全新的航行動力技術,或許能幫助我們在太空中走得更遠。它利用太陽光,通過巨大鏡面反射光子來為太空航行提供動力,就像一面由輕質、高反射材料制成的鏡子。這種連續的光壓力可以提供持久的推力,提供的速度比當下的要快很多。

      我們的問題是,你估計實現這種航天器需要多長時間?它能實現人類星際旅行的愿望嗎?

        約翰遜:最近十五年,太陽帆技術已日漸成熟,它的面積非常大,反光性很強,而且非常輕。最好的理解太陽帆的方式就是帆船上的帆,對嗎?帆船的帆反射風,太陽帆則反射光,反射光子,利用它們的動量來推動航天器。

             并且,我們可以通過改變陽光或激光反射的角度來改變旅行的方向。太陽帆之所以令人激動,是因為,雖然太陽帆無法做到快速起步,仍然需要借助于火箭。然而,一旦你在太空中展開了太陽帆,你就會一直不斷地受到太陽的推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的加速度將比任何火箭所能提供的都大。

        如果在太空中舉行一場火箭和太陽帆的航天競賽,毫無疑問,火箭發動機點燃后,航天器將在幾秒鐘內消失。而直到第二天,你才會注意到太陽帆移動了一點點。但每一天它都會變得越來越快;鸺龑⒃趲酌腌娀驇追昼姾蠛谋M氣體和燃料,然后只能勉強維持速度。而太陽帆船的動力是源源不斷的,航天器將會越來越快,最終會超過火箭。這就是人們對太陽帆感興趣的原因。

             目前,它們僅限于小型航天器,即重量約為100公斤或更輕的航天器,因為我們的帆不夠大,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來攜帶更大的航天器。所以短期內不會有任何由太陽帆推動的載人飛船。我們正在設計1500到2000平方米甚至大約1萬平方米的太陽帆。但是,如果要用太陽帆實現星際旅行或載人航天,面積至少得達到平方公里的級別。

        雖然沒有現存的材料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數據表明,石墨烯可以用來制作太陽帆。這就是我感興趣的地方。雖然目前僅限于非常非常小的樣本量。但如果我們能弄清楚,工程師們,年輕的新工程師們能弄清楚如何制作大張的帆。

             然后我們可以建造起太陽帆飛船,也許可以用它們來遨游太空。

      林永青:謝謝。那肯定非常有趣。毫無疑問,您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科學家,同時也是電影《歐羅巴報告》和《迷失太空》的技術顧問,以及即將推出的《燈塔23》的技術顧問,您認為科幻電影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其科普的目標?

        約翰遜:我認為這對科普非常有幫助。我發現在拍攝《歐羅巴報告》這樣的電影時,導演們會考慮得非常非常周到。他們會問我一些技術問題,他們十分信任我。他們努力讓電影變得有趣,但也希望盡可能真實,與他們的合作非常愉快。例如,《迷失太空》制作過程非常有趣,因為他們在那里是為了娛樂,而不是制作紀錄片,并且他們也無法完全展現未來科學的真實情況。

        作為顧問,我喜歡與有思想的制片人和導演合作,他們想要制作一部有趣的電影,這就是他們做生意的原因,而我的任務就是讓它盡可能真實,因為呈現真正的科學非常重要,過于不切實際的創造將會引起錯誤的期望。

        我希望關于科學的部分是正確的,當人們看電影的時候,他們可以娛樂,也可以學到一些知識,即使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就是我做這件事情的動力。

      林永青: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是關于暗物質的。在一篇文章中,您說暗物質不是由質子、中子、電子或無數的亞原子粒子組成的,暗物質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除了通過引力與正常物質相互作用之外,我們無法以任何方式觀察它。您真的相信它的存在嗎?您認為它在多大程度上顛覆了基礎物理學理論?可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一下?

        約翰遜:我關注暗物質的研究,是出于日常工作和科普寫作的需要,我需要了解最新的科學理論,但我并不是專業的暗物質研究者。暗物質所引發的爭論讓我想起,在19世紀末,放射性衰變不被接受,但最終顛覆了傳統物理學。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認為星光被恒星彎曲了,并把牛頓物理學變成了愛因斯坦的宇宙。

        我不禁想到,自然界和我們的物理理論中有一些基本的東西是我們不理解的。這在我們的觀測中就表現為,暗物質或暗能量,有可能不存在。但是,我們的物理學的確仍有缺陷和矛盾。我建議你去咨詢暗物質方面的專家。

      林永青:謝謝。最后,關于您重點關注的新材料和航天科學,想對我們中國觀眾說些什么?

        約翰遜:謝謝中國讀者的熱情,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擁有建造空間站的資源和能力,你們的國家正在建造,我們的國家也在努力。不論是競爭還是合作,對人類來說都是可貴的進步。

             隨著我們對宇宙的科學理解不斷加深,逐漸把足跡擴展到地球之外時,我認為我們需要記住,這是一個巨大的,黑暗的,古老的,甚至可能是空蕩蕩的宇宙。

             我們生活在地球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它給了我們生命,支撐著我們,給了我們美麗的日落和森林,這是一個非常美麗而奇妙的地方,我們應當好好呵護它。

        當我們開發太空時,我們應當懷著這樣的心態:我們的工作是為了幫助地球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氣候和能源問題。我認為這將惠及地球上的每個人。這一直是我的動力。我有幸在許多不同的國際項目上工作時,我非常非常有激情,雖然還沒有同中國合作過,但我與日本人、韓國人、歐洲人合作過。對于這些團隊中的每個人來說,這都是一次積極的經歷和學習的經歷。

      ----------------------------------

       

      【 對話音視頻-Video & Audio:太陽帆, 啟航星際旅行】

       

      (對話時間:2023-02-14)

       

      Les Johnson
      簡介

      萊斯·約翰遜是一位著名物理學家、作家和美國宇航局(NASA)技術專家。他是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英國星際協會的院士,以及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協會和美國智力協會的會員。

      約翰遜出版了系列小說和專業作品,出版商《周刊評論》稱“亞瑟·克拉克(著名科幻作家)和他的同時代人的精神仍然活著......”。

      他與合作者喬·米尼合作的非小說類書籍《黑科技:石墨烯,超級新材料將改變世界》曾被《自然》雜志、《美國科學家》雜志等重要媒體廣泛報道。

      約翰遜領導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NASA喬治C·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先進太空航天器推進技術的開發工作。在NASA的職業生涯中,萊斯曾擔任過太空科學項目和計劃辦公室、太空推進技術項目和恒星間推進(太陽帆)研究項目的負責人。
      京ICP證041343號 京ICP備12005815號 京公網安備11011202000565號
      Copyright 2004-2023 版權所有 價值網
      曰本a级毛片永久在线_高清无码久道中文字幕_小12萝自慰喷水亚洲网站_亚洲人成在线观看网站不卡
      <dl id="shigl"><rp id="shigl"></rp></dl><tbody id="shigl"><pre id="shigl"></pre></tbody><th id="shigl"></th>
      <progress id="shigl"></progress>
      <th id="shigl"></th>

    1. <span id="shigl"></span>
        <progress id="shigl"></progress>

        <dd id="shigl"></dd>
        <tbody id="shigl"></tbody>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